10月26日,2023新型储能(上海)发展论坛今在沪举办。现场,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、产业经济研究专家丁国杰对近期发布的《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(2023)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进行解读,指出《白皮书》是首次对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础的系统梳理,旨在为政府、园区、企业提供行业发展的指引和参考,更好地助力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。
2022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,提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,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。
日前,新型储能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据国家能源局数据,2023年上半年,中国新增储能装机规模863万千瓦/1772万千瓦时,已经达到历年累计装机量的总和。
上海是全国新型储能版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,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既有优势,也有不足,为了更好地把握新型储能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,比较国际国内新型储能的发展格局,全面分析上海发展新型储能的现状基础,并对上海未来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进行展望,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,由上海市未来产业新型储能专家委员会主要成员单位起草编制了《白皮书》。
据丁国杰介绍,《白皮书》主要体现的亮点包括,展现了新型储能技术路线演进的“前景趋势”,《白皮书》对压缩空气储能、锂离子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液流电池储能、超级电容储能等不同技术路线的技术突破方向、应用示范阶段和市场化前景进行了展望。同时也对国际国内新型储能产业的“发展格局”进行了比较。
除此之外,她指出,《白皮书》还对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“全景扫描”,“白皮书梳理了上海与储能产业发展相关的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创新平台、人才资源,绘制了上海不同技术路线企业图谱、产业地图和产业链图谱,提炼了上海各区布局的新型储能的示范应用场景,以及上海储能发展的环境生态。”并且勾勒了上海新型储能产业的‘未来图景’。”丁国杰说。
有哪些“未来图景”?丁国杰表示可以从七个方面着眼,具体而言表现为,谋划“一个定位”,即明确上海在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,“要打造储能总部集聚区、技术创新策源地、系统集成应用高地和场景示范高地,加快建设世界级储能产业集群、国家级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基地,成为引领未来能源变革的先行者和主力军。”
二是明确“赛道方向”,上海着力构筑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导方向,巩固锂离子电池领域优势优势,积极拓展液流储能等长时储能方向,前瞻布局钠离子和氢燃料电池,以光伏、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为辅助,构筑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格局。
三是强化“载体支撑”,聚焦临港新片区“一核”打造世界级储能产业园,构建以特斯拉储能项目为核心,集聚电化学储能上下游产业链企业,布局示范应用场景,带动储能产业集聚发展。在闵行南虹桥、青浦、嘉定、奉贤等区多点布局,支撑上海世界级储能产业集群发展。
四是加强“企业引育”,建立新型储能潜力初创企业-瞪羚企业-独角兽企业-上市企业梯队培育库,集聚“专精特新”“硬核科技”“单项冠军”企业。
五是加快“技术突破“,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、单元、模块、系统和回收关键技术研究,开展钠离子电池、液流电池、压缩空气、氢(氨)储能、钙钛矿等关键核心技术、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,集中攻关超导、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。强化储能系统集成优化技术。
六是搭建“应用场景”,重点推动零碳园区、工业园区储能电站、数据中心+储能、5G基站+储能、大型停车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、智慧电网和微电网项目、医院或学校的储能示范项目、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项目等新型储能示范应用场景。
七是加强“政策创新”,主要是着力解决发电侧配置新型储能的经济性和动力问题、着力解决新型储能大规模使用的成本及收益问题、着力解决新型储能项目准入审批及建设标准的便利性问题等等,更好支持企业发展。